近日,浙江大学博士实践团深入浙江义乌“双童”企业,实地调研其低成本创新模式如何赋能“低、小、散、弱”的小商品产业,探索企业转型升级与市场推广的新路径。
一、小商品产业的困境与机遇
长期以来,小商品产业因技术含量低、企业规模小、分布零散、竞争力弱而面临发展瓶颈。“双童”通过创新实践证明,即便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,也能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焕发生机。企业聚焦吸管这一细微品类,将成本控制与产品升级相结合,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。
二、“双童”低成本创新模式的核心要素
- 技术微创新:在保持低成本的前提下,通过材料改良、工艺优化提升产品附加值。例如,开发可降解环保吸管,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。
- 管理精细化:引入精益生产理念,减少浪费、提高效率,以最小投入实现最大产出。
- 产业链协同:整合上下游资源,形成集群效应,降低采购与物流成本。
- 文化赋能:建设企业创新文化,鼓励员工参与改进,激发内生动力。
三、企业建设与推广策略
“双童”的成功不仅限于内部优化,更体现在对外推广与行业引领上:
- 标准化建设:参与制定行业标准,提升整体质量水平;
- 品牌化运营:通过故事营销与绿色理念,塑造高端品牌形象;
- 产学研结合:与高校合作,持续引入智力资源,推动技术迭代;
- 数字化营销:利用电商平台与社交媒体,拓展全球市场。
四、启示与展望
“双童”模式为中小型制造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:坚持以创新为核心,将“低小散弱”转化为“专精特新”。未来,企业需进一步拥抱智能化、绿色化趋势,通过跨界融合与国际化布局,持续提升产业价值。浙大博士团的此次调研,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鲜活案例,也为政策制定与企业实践贡献了宝贵思路。